18

2022

-

11

“军民融合”: 万亿产业即将启动

作者:


5年前,中国积极鼓励 “军民融合”,先后出台了多个鼓励军民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五年后,“军民融合” 已上变为国家战略。加快军民融合已成为 "十三五" 计划的主题之一。

北京现代产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彭建彪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大局,是大势所趋。随着国家鼓励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的不断出台,社会资本参与军工产业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相信未来,随着更多社会资本的参与,我国军民融合进程将不断加快。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军民融合发展还面临着渠道不足、体制机制障碍、思想观念转变不彻底等一系列挑战,极大地影响了军民融合的步伐。

各领域军工企业

《罗子》军民融合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大军工企业都在积极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包括中国电子、中国兵器、中国电科、保利集团、航天科工、中航工业等军工央企。

以十大军工央企之一的航天科工集团为例,其在工业互联网、商业航天、 “营改增” 税控、智慧城市、应急救援、高端装备空间信息服务等领域。

在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看来,一个军工企业要想在社会上有影响力,必须高度重视军民融合产业。“2017,集团公司军民融合产业业务收入将达到1470亿元; 初步构建集团公司军民融合产业合作共享研发体系架构,逐步提升研发能力;着力构建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新型商业模式”。

高红卫认为,目前,集团公司的军民融合产业已经发展到采取简单的方法和经营策略无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必须开发新方法,新思路和新措施,以促进更大产业的发展。

“从实践上讲,我们要通过军民融合和社会发展的大平台,引导和扶持中小微企业,必须在专业化、系统化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智能化、共享化的能力,促进供给侧结构更加合理,生产力水平更加丰富。”高红卫说。

中航工业航空电子公司董事长卢光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军工是前沿技术的优先应用领域,也是颠覆性创新的聚集地。“目前,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前景极为广阔,通用航空、北斗卫星导航、商业航天发射、网络安全等,每个产业都有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毫无疑问,近年来,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在军转民、军民融合进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彭建彪说。

人们期待军民融合

更多 “接地”

郭正彪,南京时宇天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CEO,是一个怀揣商业航天梦的创业企业的创始人,也是一个连续创业者。他涉足商业航天四年,渴望通过技术变现和自建低轨毫米波卫星通信星座,实现未来 “5g天基互联网 + 空间计算” 的商业融合,使该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许可证的私人空间宽带运营商。

不过,郭正彪很清楚,这样的愿景不是单枪匹把就能实现的。郭正彪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事实上,像郭正彪这样愿意参与 “军民融合” 的民营企业还有很多。但实际操作过程并不理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80000多家高科技民营企业,其中产值超过10000万元的有1500多家。此外,一些企业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达到或超过军品标准,但能参与装备科研生产的企业不到1%。

究其原因,郭正彪坦言: 一是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国家宏观政策是希望民营企业能够参与国防建设体系,但实际上很多民营企业并不能享受到与军工企业一样的优惠政策。其次,意识形态尚未改变,人们对将国家安全和发展视为整体的社会意识淡漠。由于民营企业规模小,资金、技术、设备不完善,一些央企为规避风险,不愿与中小企业合作,甚至对民营企业存在实质性歧视。第三,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其中一大障碍是,中国顶层的军民融合统筹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军民两大体系各自为政、相互脱节。此外,中小民营企业在获取和了解相应军品标准信息方面相对滞后,以及众多的行政审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进程。

郭正彪认为,“民营企业有参与军民融合的能力,初期可能比较弱,可能有个别资质达不到要求,但是,我们希望国家能够培育和支持这一力量,倾听一些民营企业的声音,另外,央企可以通过更灵活的方式与民营企业合作,比如通过PPP或者股权投资的方式,利用民营企业的一些好东西,互惠互利。”